□ 王东昶
巷头有一个卖荸荠的水果摊子,摆摊子的,人家都称她张奶奶。
张奶奶年逾花甲,穿着朴素,但很整洁。做事动作麻利,一看就是个能干人。不管怎么忙,她总是乐呵呵的。
张奶奶人性好,热情待客,童叟无欺。特别那出神入化的削荸荠动作,给人一种艺术享受的感觉。顾客们口口相传的活广告,自然为张奶奶荸荠生意扩大了影响。路过这里的人总要带上几斤荸荠,加上许多回头客,荸荠紧削不够慢卖,小小摊子生意很火爆。真是 “好酒不怕巷子深”。
一次路过张奶奶的摊点,好奇地欣赏着她削荸荠的功夫。只见她左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合力旋转着荸荠,右手操刀,那飞快的动作,看得你眼花缭乱。不像在劳动,恰似在作艺术表演。我有意地点数一下,一枚荸荠要削三十多刀,一天下来重复数万次。荸荠的皮削得不深不浅,分寸拿捏得非常精准,转眼之间,“黑脸包公”变成了“白面书生”,即使与人聊天也从不误手中的事,她把自己的那份事做到了极致。看到眼前的情景,我想起了“工匠”这个词。
所谓“工匠”, 即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鲁班、蔡伦、李春、黄道婆······都是著名的工匠。他(她)们以杰出的智慧、精湛的技艺和非凡的创造,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受后人敬仰。
近些年来,每年都有一批技术标兵被国家授予“大国工匠”的荣誉称号。他们是在新时代国家重器的研发建造中善于钻研,精于细节 追求卓越,力求让每一个零件都成为精品,让每一项工作都成为标杆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们以“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用报国的赤子情怀,将自己的全部青春奉献给自己的岗位,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其实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值得赞叹的能工巧匠。张奶奶就是其中一个。她在小小荸荠上做文章,那精湛的技艺令人叫绝。
荸荠皮紫黑色,肉色洁白如玉,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水果。为了方便顾客,张奶奶把荸荠皮削了卖。在这小小的领域,练就了一手过硬本领,被众人称道。
我顺手拿起凳子坐在张奶奶旁边,她边削荸荠边告诉我创业的经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丈夫所在企业效益不佳,下岗了,后来身体又不好。一双儿女正在读小学,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就靠她卖荸荠的收入支撑。俗话说:“入行三年穷”刚开始卖荸荠时没有经验,有人买很好,没人买就闲着,一天卖不了多少,当然也挣不了多少钱,生活紧巴巴的。如何扩大销量?经过反复琢磨,认为削了皮卖,既方便客人,又可以增加收入(把自己劳动成本计算在内),张奶奶开始新的尝试。起初削得很慢,深一刀浅一刀,分寸把握不住。浅了,色泽不好看,没有卖相;深了,损耗多,本钱都卖不上来,心里不是滋味。但她不灰心,相信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用心去做总会做好的。
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张奶奶削荸荠的动作越来越娴熟,把普通的工作变成炉火纯青的技艺,加之热情服务、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生意越做越好。小小荸荠不仅养活了全家,还为国家培养了两个大学生。交流中,张奶奶显现出满满的自信。
是的,要想成为“工匠”,乃至“大国工匠”,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普通生活层面来说,对于个人而言,都要具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
张奶奶在平凡的事业中追求“你无我有,你有我精,你精我绝”的敬业精神,正是 “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张奶奶的荸荠生意一做就是几十年,她那充满“艺术感”的削荸荠动作成为小巷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