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灌云60多年前的支疆移民
本文字数:1557

□ 愚翁

翻开1996年出版的《灌云县民政志》,“大事记”中有两条支疆移民的大事赫然在目。

60多年前的1958年8月,中共中央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发展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在北戴河会议上作出了《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按照中央的要求,江苏省委决定动员支疆的青壮年年龄在十七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其中要有20%左右的生产经验较丰富的壮年,男女人数大体相等。一般暂不带家属,等过二三年后,生产、生活基本稳定,再组织亲属前往。

1959年2月,按照上级下达的指标要求,我县决定动员青壮年1000人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3月9日确定了各乡镇支疆人数:伊山、陡沟、龙苴、杨集、小伊公社各120人,王集、南岗公社各80人,下车公社70人,同兴、白蚬、伊芦公社各50人,板浦公社40人,东辛公社20人,共为1040人。

为了加强领导,确保完成任务,1960年3月,县里成立了由县长朱健、副县长顾哲秀等组成的“动员青壮年前往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民政科。经过一个多月的宣传发动,自愿报名,领导批准,有1009人前往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考虑迁送里程较长,大多都在5000公里以上,耗时较长,行程至少8天以上。省里进行了统一组织安排,实行军事化管理。每6万人组成一个支队,2名地委委员级干部分任支队长和支队政委,每个专区为一个团,团下设营、连、排、班,每50~60人左右一个车厢为一个排。国家农垦部在镇江、蚌埠、徐州、郑州、陕县、西安、宝鸡、陇西、兰州、打柴沟、武威、张掖、玉门、峡东等地设立了供应站,保证热食、开水供应。这是《灌云县民政志》“大事记”中的一件大事。

对支疆的青壮年而言,亲属问题是影响他们能否扎根边疆的重要因素。1961 年3 月下旬,国家农垦部移民局副局长徐力之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谭永华到江苏省协商安排接迁家属问题。本着便于安置、迁送、群众互助的精神,决定尽可能将亲属以迁出县为单位编组,成批动员,集中运送。

1962年,我县再次动员支边人员亲属进疆居住,与亲人团聚。对进疆亲属,每人发布票5尺,中等棉絮1.5公斤。其中,符合支边条件的每人发棉衣一套,棉被一条,鞋、袜各一双,帽一顶。途中口粮由国家供应。经过一个多月的动员,全县动员进新疆支边人员的直系亲属1023人,于9月18日,由县民政科安排严汝湘、孙礼仁、宋光芝及医生王洪基、赵璜5人护送去新疆。他们主要分配在乌鲁木齐、伊犁(伊宁县小龙口)、吐鲁番一带的机关、工矿参加生产建设。这是《灌云县民政志》“大事记”中的又一件大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全县大约人口57万,户数12万。移民1000多人,就涉及总人口的1.8%、总户数的0.8%,影响面还是很大的。我就有两个邻居、一个亲戚,都在那时候响应祖国号召,支边去了新疆。其中一个邻居在1970年前后返回了灌云,十几年后又携全家迁去了新疆。他们现在都应该在80多岁以上,和子孙后代一起都扎根在了新疆。

我在岗时,县分管领导曾跟我说:在新疆伊犁州伊宁县城东约3~4公里处,有一个“灌云村”,这里是当初支疆的灌云人群聚地,他们大多是南岗、陡沟、龙苴一带人。现在仍然保持着灌云地方语言、生活习惯。分管领导曾相约抽空组织相关部门和媒体前往拜访。

伊宁县曾经是连云港东西部挂钩协作县,我与曾在伊宁县挂职的领导进行了联系,证实了“灌云村”这个地方,他还曾在下基层时访问过“灌云村”,其中有一家的后代当时担任着伊宁县残联的领导。随着时间的流逝,分管领导提拔调离了灌云,我也同时退离了岗位,此事就搁置未议。但愿将来利用县庆、编纂县志等机会,县里能组织人员前往慰问、访问“灌云村”,把相关情况载入史册。

建国后的支疆工作是党和国家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灌云青壮年及其亲属积极响应祖国号召,从鱼米之乡奔赴荒凉的新疆,尽管遇到了许多困难、问题,但他们不忘初心,践行誓言,扎根新疆,为改变新疆的落后面貌,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愿他们家家幸福安康,世代兴旺发达,新疆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