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婷婷
前段时间,我女儿参加了陕西少儿网络春晚,我也不远百里地奔赴那硕大的剧场。置身那华美的剧场,耳边响起优美的旋律,看着女儿在舞台上精彩的表演,以及她那自信的笑容,作为母亲的我,内心甚感欣慰。我的记忆之河,也随着剧场的旋律,波涛汹涌。挟裹着我对往昔的怀念,奔向儿时那个纯真的年代。
我在陕西农村长大。小时候,父母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我们姐弟几个。虽然没有了父母生活上的关照,但是我们却拥有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每天一放学,我们就像出笼的鸟儿一样,飞奔回家,书包一扔,聚集在我家院子里,叽叽喳喳地讨论:“今晚我们玩什么,跳木马、打沙包、挖石子、卡大步,还是骑驴?”
在我的脑海中,童年的时光,没有因为年代久远而影像模糊,反而随着时光流逝而越发清晰。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在月光下举办的一场场“晚会”。
那时的月亮,似乎总是格外明亮。皎洁的月光,均匀地洒在我们家的院子,一个栽满泡桐树的院子。在月光的照映下,斑驳的树影,掉在地面上,黑乎乎的,而树影的空隙里,尽是明亮的白色光斑。我们就在那黑白分明的“舞台”上,尽情地释放童年的欢笑。我们的晚会,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无尽的乐趣。倒不是我们的晚会有多精彩,而是我们发自内心地快乐。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参与而快乐,也或许是因为小伙伴们的智慧而快乐,更因为我们自编自演,没有评奖的压力而快乐。当然,我们也因为每天的期盼,而快乐。没有彩排,没有节目单,全靠主持人报幕。主持人话音一落,大家就开始向“舞台”的方向张望,期待他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节目,这种期待,是等待,也是快乐。
“昨是儿童今是翁,人间日月急如风。”如今,那些儿时的快乐时光,就像被龙卷风席卷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个曾经在月光下的舞台上唱歌的小姑娘,也早已成为另外一个小姑娘的母亲。是的,在这几十年来,我看过许多精彩的晚会,也领略过各种风格的表演。然而,在我心里,无论多么精彩的表演,似乎都无法超越自己儿时那一场场,看似简陋的“月光晚会”。确切地说,是无法超越“月光晚会”,为我所带来的那种轻松和愉悦感。或许,那些纯真的欢声笑语,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我的记忆中日渐模糊,但儿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会一直回荡在我的记忆长河中。
是呀!随着岁月的流逝,儿时的“月光晚会”,已与我渐行渐远。直到那天在街头与一位流浪歌手的偶遇,仿佛又让我回到了遥远的童年。确切地说,是又让我回到了儿时的“月光晚会”。
那天晚上,我带着女儿,去市中心参加少儿春晚的彩排。等彩排结束,都已将近晚上11点钟了,可是西安城的街道上,依然灯火通明,人行道上也是挨挨挤挤和行色匆忙的人们。他们正从一个个长长的四方柱里走出来,再回到一个个长长的四方柱里。夜色中,我虽看不清楚天空的月亮,但却被马路上的华彩,照得眩晕。我攥着孩子的手,穿梭在这恍若白日的夜市中。行走之时,忽然耳边传来一阵熟悉的旋律。那旋律仿佛一株出水的莲花,正从泥潭中冒出来,充满了情感和生命力,顿时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和愉悦。
“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听着听着,我情不自禁地跟着曲子哼唱起来。我拉着孩子,循着音乐声,一路寻找过去,原来是一名街头艺人,在路边演唱。只见他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微微闭着双眼,手中的琴弓在琴弦上轻轻滑过,伴随着他的歌声,流淌出美妙的旋律。原来声音是从这里传出的!它穿越过密密麻麻的人群,冲破世俗的眼光,传入到我的耳朵,似乎让我顿时忘却了这城市的喧嚣,和一身的疲惫。街头艺人的琴声和歌声,在夜空中悠扬回荡,如同一股清泉,在石头上起伏,洗涤着人们的心灵。接连几首曲子听下来,让我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他就像一位高明的按摩师,在不知不觉间,缓解了我经蹦的神经,卸下了我所有的心理包袱。
对于专业人士来讲,无论是我们小时候的“月光晚会”,还是那位街头艺人的演唱,都和学术意义上的音乐无关。充其量,只能算做“草台班”。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草台班似乎更接地气,更有生活气息。什么样的灯光,什么样的背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演员在用心地演绎,观众在用心地观看,彼此参与的欣赏,就是一场演员与观众,精神与情感双向奔赴的晚会。
这又让我不由得想起陕西八大怪之“秦腔吼起来”。民间有言:“秦腔一吼,喜气洋洋。”秦腔的广为流传,不在于有没有华美的舞台,有没有专业的伴奏,而在于根植于老百姓的生活。在田间地头,城门墙根,只要你有兴致,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甚至一个人,就是一场其乐融融的“自乐班”。秦腔那粗旷的声音,仿佛不是从演唱者嗓子里发出来的,也不是从丹田发出来的,而是从他脚底下酝酿,传递上来的。那么浑厚、那么气韵悠长。仿佛他既是唱给自己听,也是唱给大地听的。那回音,就是最好的证明。
岁月的车轮,随着时光一起转动。不同时代的人,对快乐的表达方式,也各有不同。老一辈的秦腔,我们儿时的“月光晚会”,新青年们的街头吟唱,孩子们的网络晚会,这些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缩影。这既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快乐生活的向往,也是不同时代的人们,面对现实生活时,无奈的挣扎和呐喊。确切地说,这是不同时代的人,所唱出的不同时代的赞歌。
老一辈在田间地头吼几声秦腔,粗犷而豪放,是为了表达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也是为了消解压抑生活的呐喊。而我们当年在月光下举办的一场场晚会,是年少时的我们,激情与梦想的绽放。如今新青年们在街头吟唱,独立而自由,是对世俗的厌弃,和对自我觉醒的表达。而我女儿和她的小伙伴们,参加美轮美奂的网络晚会,是对新时代科技与创意的赞歌。尽管每一个时代的舞台不同,娱乐的方式不同,但是人们所收获的快乐,是一样的。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与财富,与社会地位无关。这种快乐,既是人们内心丰富体验的外溢,也是人们为了摆脱疲惫生活的一个精神出口。
回想父母那一代人,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依然吃不饱、穿不暖。娱乐的方式,就是晚上相互串门聊天,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这一代,虽然不必再为口粮担忧,但是又要面临很多新的困扰。诸如:昂贵的生活成本、子女的教育问题、成长的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犹如三座大山,压在我们头顶上。这些新困难,难道比父辈曾经每天找口粮容易吗?当然不是。
其实,每个时代,既有其独有的快乐方式,也有其特有的困难境遇,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生活的常态。然而,中华儿女,从来就不怕困难,从盘古开天辟地,中华儿女就在这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中,一边奋力拼搏,艰难地谋生糊口,一边体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欢喜,寻找自己所处时代,特有的诗意和远方。
虽然身处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体会到不同样式的幸福,也会面临不同样式的艰难困苦,但只要我们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充分发挥“顺势而为,因时利导”的生活智慧,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大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说:“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在积极乐观的生存态度面前,所有的困难,都会被视为暂时的困顿。既然我们都像一粒微尘,停泊在这特定的时代。那么,我们就用这个时代特有的音符,去弹奏属于这个时代的旋律。也用一颗坚定的心,去珍惜这个时代独特的产物。尽情地去享受这个时代,当下赋予我们的快乐,同时也去迎接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一切挑战。
时光转动,无论快乐的方式如何变迁,困难的形式如何变化,我们将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那些欢歌笑语,是我们迈向新时代的奏歌;那些困难悲痛,是我们生命旅程中的驿站;那些不屈不挠的坚持,是我们迎接困难的勇气;那些美好的愿望,是熠熠生辉的北斗星,它始终在远方,照亮我们不断前行的道路。我们享受当下,面向未来。虽然长路漫漫,前途未卜,但只要我们心中爱,眼中有光,就有足够的勇气和激情,去追求我们心中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