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由心而生的阅读
本文字数:1073

□ 程应峰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碎片化骤增的社会,人们最普遍的焦虑,就是唯恐错过不该错过也不能错过的事情。

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焦虑,互联网信息的大爆炸,让人们忘顾左右,难问东西。人们衡量一个东西是否好用、是否便捷、是否有效率,唯一的标准就是速度——网络畅不畅通,下载快不快,下载一个电影几秒钟能搞定,下载一个文本几秒钟能完成,完成一次销售花多长时间,等等。这个只求效率的时代,速度成为衡量所有生命状态和价值的唯一指标,也自然而然给人心带来了浮躁。

所有陷入焦虑的人,不断地盯着屏幕,查看网络,接收信息,关心哪儿又出来了畅销品、新东西,不断追新追潮追快,忘掉了生命中最本真的东西需要沉淀,需要在时间和空间里有序伸延。如此一来,阅读的碎片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必需重温一下什么是阅读。阅读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等。阅读的获取使用眼睛观看,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

就阅读而言,就算陷入碎片化,也能让一个人身上诞生完整的认知世界,在不同的事件之中做出生命相关的抉择或者决定,引导人生行为,从失落失败中找到成熟或成功。这是一种历练心智结构和行为习惯的过程,足以让一个人真正成为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人。

时间的碎片化造就着阅读的碎片化,很多书籍以碎片化方式阅读其实也别有天地。这样的碎片化,在丰实一个人的生活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般地沉淀、融合。阅读的碎片化,随之带来的知识和智慧未必就会碎片化。事实上,阅读和生命的真正交集,不是一读而成,而是由人的内驱加工整理而成的。毕竟,人类的大脑是那么发达,它有着天然的碎片整理功效,足以让知识碎片变成知识体系,并藉此让人类生活变提井井有条。

信息再多,敌不过人类大脑强大的删选功能。正因为如此,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我们有限的人生,不妨来点碎片化阅读,该聚焦的时候依然聚焦。一如选择什么样的书,读什么样的书,我们与生俱来的感觉知觉是不可小视的。正是这种自然删选后的内化,不断地增进着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

正如普鲁斯特所言:“想要发现你自己究竟感觉到了什么,最佳途径莫过于努力尝试在你自身之内重新创造出一位大师已经感觉到了的东西。”所以说,字面上的阅读是一种补充,内在的阅读永远是事先设定而且没有碎片化的。

所以,真正的阅读,可以在碎片化基础上搭建。当阅读在生命中产生痕迹、催生源源不绝的动力的时候,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这是由心而生的阅读,是阅读的奥秘,也是作为阅读者的人类应该弄明白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