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忠报
秋高气爽,万里无云。那天去乡下探亲,当我驱车经过一个村庄的路口时,看到两边的空地上摆设着一排排高粱箔。高粱箔被木架支撑为坡面,其上晾晒着一片片浑圆透明的粉皮。我早就听说途径的这个村庄因加工粉皮远近闻名,但当亲眼目睹到这些晾晒的粉皮时,还是深有感触。那些晶莹如玉的粉皮当然触动人的味蕾,而那一排排已不多见的高粱箔更是引起了我很多的回忆。
因为野外风多,高粱箔又易于透气,所以它是晾晒粉皮的不二之选。不单是粉皮,还有很多农作物都可以晾晒其上,比如棉花、玉米、花生、地瓜干等等。
还记得家乡的很多农户都曾种过高粱,在父辈的眼中它的一身都是宝。高粱的谷粒可以食用也可以酿酒,穗子可以加工成炊帚和笤帚,细杆可以加工成锅盖、箅子、篮子之类的生活用具,秸秆外皮可以编织成凉席,粗杆可以编织成高粱箔,被淘汰的秸秆可以加工成饲料。
那时候高粱箔也有很多用途,它不但可以晾晒东西,而且也可以圈起来囤放粮食,在房屋内立起来可以当做屏风或隔墙,而且它还能铺作床垫。记得小时候家里所有的床上都是先铺上一领高粱箔,上面再铺上高粱皮编制的红席,其上就可以放置被褥了。由高粱箔与凉席组成的床垫通风透气,而且不含什么甲醛甲苯等有害气体,所以是作床垫的理想材料。炎热的夏天,人可以直接躺在红席上舒服入眠。
旧时搭窝棚也常选用高粱箔作维护结构,先用木棍绑扎成三角体的骨架,然后搭上高粱箔,外面再罩上塑料布或篷布,这样一个不惧风雨的简易窝棚就成形了。记得小时候在田间,很多瓜地或是果林的地头都搭有这样的窝棚,我就曾躺在这样的窝铺内看守过瓜田。
此外,高粱箔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用途,那就是在建设房屋时,把它铺放在檩条上当椽木用;这样既减轻了屋顶的重量,还节约了成本。其做法是先把高粱箔铺开固定在檩条上,然后就可以摊上麦秸泥找平挂瓦了。年轻的时候我也多次参加过村里的建房工程,无论是建新房还是因漏雨大修房顶,都需要高粱箔。
正因为高粱箔的用量很大,所以旧时县城内有专门的“箔市”,箔市两边的门头上都摆放着长短不一各式各样的高粱箔和苇箔,等待前来购置的人进行挑选。
有的农家为了节省开支,会在盖新房时自己编织高粱箔——我们老家把这叫做“打箔”,我还清楚地记得父母都会打箔。父亲提前用木棍搭好支撑和横杠,用瓦刀砍好半头砖,母亲便配合着把绳经缠在半头砖上,等距离地挂在支起的横木上,然后利用绳经把高粱杆一根根连缀起来编织高粱箔。绳经是用青麻的表皮搓成的,秋天收割后把青麻放到预挖的池塘里——我们家乡把这叫做“沤麻”。过几天捞上来,青麻的皮就很容易从青杆上脱落了,剥下后就可以把青皮扯成绺搓制麻绳了。那时候白天父亲要去工地干活,而母亲要下地种田,像“沤麻”“打箔”这些活都是起早贪黑地挤时间完成的。
高粱耐旱耐盐碱,种在最贫瘠的土地中也能茁壮生长,而且它的用处又是如此之广,所以在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时代,它曾一度成为最受农民青睐的一种农作物。而那些因陋就简的高粱制品,每一处都凸显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据说在我国高粱已有五千多年的种植历史了,在这五千年间,辛勤的祖辈早已把高粱所有的作用都研发到了极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高粱制品已逐渐被一些新型材料取代了。比如屋面上的高粱箔层已经被钢筋混凝土层代替,比如床铺上的高粱箔已被席梦思和乳胶床垫、棕床垫等代替了,此外一些用高粱细杆加工的生活用具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乡间种植的高粱越来越少了,而且街市上再没有“箔市”的名称了。尽管如此,作为一种无可取代的农作物,属于它的历史篇章曾被勤劳的乡村人书写得熠熠生辉,而其间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工艺流程,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