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三下五去二
本文字数:2279

□ 王东昶

书橱的一隅,收藏着一把算盘,已经沉寂几十年了。尽管因工作调动几易居所,但我一直没舍得丢掉,因为它曾伴随着我成长。

读小学时,中年级开珠算课。曾记得,第一节珠算课上课前,因为好奇,教室内响起稀里哗啦的算盘珠子声音。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将一把一米多长用于教学的毛算盘挂在黑板上,作教学用。所谓毛算盘,是指在每根串档上装上既柔软又富有弹性的麻丝一类的材料,这样,上移的算盘珠子就不会掉下来。

老师首先跟我们介绍了珠算盘的历史、结构和作用。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计算工具。由于运算方便、快速,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普遍使用。

珠算盘,其形长方,周为木框,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从九档至十五档,档中横以梁,梁上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五珠,每珠作数一,运算时定位后拨珠计算,可以做加减乘除等算法。老师边讲边在毛算盘上演示。

老师讲到这里给我们出了一道谜语:一家分两院,两院子孙多,多的倒比少的少,少的倒比多的多。对照老师刚讲过的内容,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算盘!”“正确。”老师肯定地说。

接下来,老师出示一块小黑板,上面有一首古诗:“七子之家隔两行,十全归一道沧桑。五湖四海盘中算,三教九流珠上忙。柴米油盐小黎庶,江山社稷大朝堂。八方天地经营手,六六无穷今古章。”这首诗对于小学生来说,内容显然有点深了。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古代一首写“算盘”的诗,并逐句析义。谜语和古诗通过对算盘结构、作用形象化的描述,的确加深了同学们对算盘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中年级学习加减法,高年级学习乘除法。不管是加减还是乘除,首先是熟记运算口诀。从背诵加法口诀开始:“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再根据口诀练习指法。进而逐步熟记减法、乘法、除法口诀及运算方法。因为每周只有一节珠算课,要学好须靠自己平时多练。为了加强基本功的练习,我经常在节假日向生产队的会计以及其他民间算盘高手请教,并辅助练习《小九九》。随着拨珠熟练程度的提高,运算的速度真比笔算快得多。

为了提高学习珠算的兴趣,提高运算能力,班级内小组之间经常开展比赛,老师在黑板上公布几道算式,看哪个组算出的结果最快,准确率最高。每学期学校举办一次个人大赛,以赛促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九六五年夏,我完成了小学的学业,在初中入学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只收到了“备取生”的通知书。秋季开学了,未接到中学的录取通知,失去了上学的机会。

不到十二岁的我,个头又小,能做什么?母亲忧心忡忡,我自己也很迷茫。正在为难时,生产队长让我做生产队记工员。当时,我有些顾虑,认为自己年龄小,怕不能胜任。又想,队长把这份工作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同时我也能帮助母亲挣些工分,于是就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差事。

既然承担这个责任,就要努力把事情做好。我们生产队一二百号劳动力,每天工种很多,晴天雨天只要有人干活,就得到现场记下人头、地点、工种,有时还涉及丈量、收方,回来要计算工分。

也正是干了这个差事,算盘派上了用场。加加减减,乘乘除除,珠算的技能帮了我的大忙。有个别女同志比较尖刻,时不时地来查找工分,总是怀疑把她工分弄少了。我耐心地翻开记工本,帮她理清时间、地点、工种、工分标准,最后随着算盘珠子上下左右移动,结果很快出来,在事实面前,她只得服了。

做了一年记工员,又到初中招生季,我再次参加初中升学考试。在一天功课没复习的情况下考上了县中,终于又获得了学习深造的机会。

斗转星移,花开花落,转眼高中毕业了。回乡后在本村小学做民办教师,学校安排我教四年级数学。那时,小学仍在开珠算课,因此,又有和算盘打交道的机会。我不仅用老师教我们的方法去教学生,而且又增加民间广为流传的“三遍九”“九遍九”“狮子滚绣球”“凤凰双展翅”等有趣的练习方法帮助学生练习基本功,不仅促进珠算技能的提高,还因为打算盘需要脑、眼、手的密切配合,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锻炼。

算盘联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各行各业都有一批打算盘的高手。他们运算起来看得你眼花缭乱,就听噼噼啪啪的响声,再复杂的数字,转眼之间答案出来了,既快又准。高手在一起,有人会摆擂台,将两把甚至三把算盘连在一起,双手同时运算一道题,或同时运算两道题,真是精彩绝伦。他们在算盘上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外,还能通过活用算盘进行开方、开立方、开高次方等复杂数学计算。不是吗?就连20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成功研制的大国重器原子弹相关的数据,都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用算盘经年累月算出来的。

小小算盘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巨变。所以,无论诗人、画家在他们的传世作品中都赋予它一定的地位。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上就画有一把算盘,彰显了它的历史厚重感。

“算盘”也常会被比着有心计的人。《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我心里却有个算盘,还不至此田地。”《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所以周老爷打了这个算盘,认定主意一直叫他。”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十六章:“赵雄所以愿意这样做,是有他自己的算盘的。”这就是算盘功能的外溢效应。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产品不断推出,电子计算器等先进运算工具得到了普及,特别是“银河”“天河”“太湖之光”“九章”等超级计算机的诞生,为高科技的复杂运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插上了翅膀。因此,算盘——这一古老的运算工具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博物馆收藏的文物,珠算课也渐渐在中小学的课堂上消失了。

千百年来,小到柴米油盐、行商坐贾,大到江山社稷都离不开算盘。也正因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珠算正式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尽管算盘的作用已被现代科技所替代,但在人类文明的宝库中仍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