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云锦”走廊
本文字数:1280

□ 顾天祥

春节前,从朋友圈中看到一则消息,说陡沟乡石涧村有一口古井,年代久远,距今有一千多年,但仍能打出甘甜清冽的井水。我总想去看看,无奈春节临近,单位较忙,无暇顾及,只好放下念头。

正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偶有空闲,天未亮便骑上单车,直奔石涧,想参观一下古井。许是内心太过激动,亦或是一时疏忽,竟忘了打开手机导航,到了陡沟街上,向一位赶早集卖菜的老者打听石涧怎么走,老者笑曰,石涧已过。

懊恼之余,又不愿走回头路,心想古井毕竟不会移动,下次再去,自我安慰之后,悉由一直向前,来一次乡村骑行。

穿陡沟,越西圩,过吴集,来到南岗小陶村,略有疲乏的我停下单车,将马扎放在平整的乡村道路旁,坐在马扎上,边喝水,边欣赏晨光中的风景。

水泥路两边的田野平展开阔,麦苗不分昼夜地疯长,泛着无边无际的绿,早春的霜沾在麦苗上,宛若给麦苗抹了一层“百雀羚”。路边的小河碧澄如练,水面上冒着氤氲的雾气,河边的白杨已抖落全部的枯叶,静待新叶。稍远的柳条已有许些绿意,微动的柳条上挂满了洞庭的“碧螺春”。公鸡咯儿咯儿的叫声不时地从俨然齐整的农家别墅中传出,振荡着我的耳膜。

初春的萌动与静谧共存,朝霭中杂糅着麦苗的清香,旷野沁脾,我不由得张开嘴,大口呼吸着湿漉的空气,眼睛贪婪地眨闪着,向四周“搜索”。

“搜索”总会出结果,极目之处,大约500米长,牛乳般的“帷幔”挂在前方树下,恰似飞流直下的“瀑布”从林间泻出,我心想,莫不是急于去塞外报春的“春姑娘”在奔跑中将披在肩上的“纱巾”滑落于灌云西部的岗岭上……

来到近前,原来是附近的村民将刚做成的粉丝挂在林间绑好的竹竿上,准备晾晒成干,道路两边挂满了粉丝,“瀑布”状的粉丝犹似仙女用白云和霞光织成的“云锦”,形成了一条人工的“云锦”走廊。

我推着单车,在走廊中慢慢行走,郁香中带有微酸的山芋粉的味道在我的周身弥漫,溢满了我的心房,那是孩时最熟悉不过的味道,也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曙光在粉丝架上默默地驱散着晨雾,白雾缠着粉丝,粉丝缠着白雾,带有水分的粉丝在惠风中柔枝曼舞,如云出岫。迷人最是日出时,条条粉丝在霞光中轻盈跃动,似云似纱,更像是没有染色的“云锦”。

岗岭地区土壤肥沃、独特,盛产山芋,当地人又将山芋做成粉丝,利用电商平台远销八方。岗岭的粉丝纯净无瑕,细腻柔滑,又透露出一股油润的胶质感,温润着我们的肠胃。无味胜有味,已成为人们餐桌上最具想象力的食物。

我在“云锦”走廊中款款而行,一边欣赏岗岭地区人民为致富而精心雕琢的“作品”,一边想,若能在“云锦”下席地而坐,以篘滤洒,新篘堪饮,闻几声鸟鸣,听一曲《故乡的原风景》,岂不悠哉!

我扯下约一寸长的粉丝,放入口中慢慢咀嚼,咀嚼中延伸并加深着对于粉丝的理解,长长的粉丝,一头连着党的富民政策,另一头牵着农民勤劳的双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匠心凝聚出的传统技艺,搭成了脱贫致富的“走廊”,将祈愿寄望其中,织成了今天乡村振兴的“云锦”。

勤劳致富的花已经开在春天的门楣上,条条粉丝织成的“云锦”走廊里承载着农民无尽的希望,无限的美好。他们深知,走廊的尽头便是百姓日出有盼,日落有念,心有所期,忙而不茫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