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乡村一瞥
本文字数:1888

□ 王东昶

退休后,负责为孩子做好后勤工作,大多时间就圈在这小小的县城里。

今年国庆假期,骑上电动车,也算自驾游吧,去周边乡村转转,领略一下农村的变化。

出了县城,一股清新的气象扑面而来。乡村的道路既宽阔又平坦,让我为之一振。

上世纪末,农村铺起了石子路,第一次结束了乡村之间土路的历史,也算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吧。但由于只是在松软的路基上铺一层小石块,垫上一层山土的简易“石子路”,时间不长就被车,特别是农用的手扶拖拉机碾压得“粉身碎骨”。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关心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投入大量资金为农村改善交通条件。俗话说,要想富先铺路。是的,农村的经济发展必须有畅通的道路,进得来,出得去,产供货物得到大量流通,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初期的水泥路,是在原有的石子路基上铺设的,比起石子路的质量要好多了,但由于全国面广量大,投入的资金还是有限的,因此,大多数只有三米多宽,难以会车,甚至出现不少危险,同时,质量也不是太好,不到几年,破损严重。

现在的乡村道路大多有六米多宽,都是用商砼铺设的,确保了质量。有些已经是黑色化,中间都画出了分隔线,堪比以前的省道、国道。

电动车在宽阔平坦的乡间马路上慢悠悠地行驶。穿过一个个村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石基土墙瓦面的平房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两层、三层式样新颖的楼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仅注重住房的面积,更讲究质量和款式,对生活充满新的追求。

我索性来到路边的一户人家,和主人攀谈起来。主人五十多岁,他告诉我,有一双儿女,女儿出嫁了,儿子小两口在外地打工,一年收入二十来万。老两口在家接送孙子上学,还忙了两个蔬菜大棚,种五六亩地,每年收入七八万,生活没问题。说着,满脸洋溢着幸福。

主人热情地招呼我进屋里看看。三层小楼,挺宽敞。一楼是客厅和厨房,客厅里摆放着沙发、茶几、电视……厨房里煤气灶,电饭煲、电磁炉等一应俱全。过去房顶上那袅袅的炊烟已经看不到了,想到这些,心里不自觉地升腾起一些怀旧的情愫。

老夫妻、小两口分别住在二楼、三楼。每层都有空调、太阳能。主人告诉我,不少人家都安装了热水器。二楼、三楼都有洗手间。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看得出这老两口都是能干人。

主人和我聊得正高兴时,手机响了,原来是老伴在蔬菜大棚打来的电话,说村经济合作社通知各家抓紧采收蔬菜打包,外运的卡车马上来装货。

告别了主人,决定回老家看看。

绕过一个村子,就到老家了。老家虽然离县城不很远,但有一年多没去了。

我的老家——灌云县龙苴镇石门村。近些年来,村子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洼地崛起,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闻名遐迩的全国文明村。

石门村主打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近几年来,全村扩建日光温室大棚400余栋,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村里请来农业专家,为广大农民普及各种蔬菜的选种、种植以及科学管理的知识。村经济合作社不断向农户发布市场行情的信息,并把家家户户组织起来,将丰产丰收的大量蔬菜推销到苏南大市场。

村民走上了致富路,穿吃住行以及社会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构新颖的居民小区错落有致,明亮宽敞。水、电、路灯、下水道、绿化配套成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展现在眼前。

村里的沟、桥、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色彩,连农户的菜园篱笆都像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走进村子,到处整洁有序,堪称“净”与“靓”的完美结合。

村上一位老表告诉我,每当华灯初上时,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广场上热闹非凡,一拨一拨的大爷大妈随着悠扬的乐曲跳起广场舞,他们在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前提下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

小区前开设了数家商店,商品琳琅满目。早餐店、小酒馆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村里建起了高标准的幼儿园、学校,为村民子女入园、入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村民公园设计独到精美。小桥流水,绿化美化,韵味十足。两座八角亭和两条文化长廊分别位于村部东、南两面。村民闲暇时到公园散步,在优美的环境中运动健身。三五成群每每在亭子里小憩,谈论今天的幸福生活,憧憬更加美好的明天。

家乡的巨大变化真令我欣喜!

老家的兄弟留我吃了中饭,一桌丰盛的菜肴,又有美酒加持,引起大家很多话题。年纪大的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情景,说到现在的生活,都说做梦也想不到。年轻人,大多谈今年争取赚多少钱,准备买辆轿车或更换一辆更好的,总之,大家都沉浸在满满的幸福之中。

下午,在返回的途中又经过了几个村子,村村都展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天自驾游的所见所闻,使我感慨良多。近些年来,城乡的巨大变化,无不告诉人们一个真理: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