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沃土播种新希望
本文字数:2034

□ 潘兴祥

全国科普宣传周来临之际,5月14日,灌云县作家采风团应邀走进老科协进行专项采风活动。老科协对于这次采风非常重视,一遍遍的对接,一遍遍的梳理行程,不仅把热情写在了脸上,也把老科技工作者对待工作的严谨也写在了行动上,让我们除了佩服,还有感动。

天气预报报告当天有雨,让欢乐的气氛有点压抑,要真的下雨怎么办?参观的点还去不去?最后索性一狠心,下就下吧,痛快淋漓点也好。泥泞的土地不正是童年的记忆吗?让干渴的土地痛饮甘泉,透心亮,透心凉。就在下定决心的时候,天公作美,云开雨散,滚滚车轮带着期盼一路向西。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季节已过暮春,田野里正是生长的季节,入目之处皆风光,近处看,那河边摇曳的垂柳、羞红迎客的红叶李、挂果的油桃都充满了生机;远处看,那一片片麦田,一排排设施栽培大棚,一行行山药地,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老科协的“县老科技工作者工作站”位于南岗镇岗东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内。近年来,灌云县以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幸福新灌云为总体目标,紧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业产业兴旺作为重中之重,村庄美、百姓富、农村兴的大好图景逐步在灌云大地全面铺开。县老科协就把自己的红旗插在田野中,插在南岗镇岗东村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辛勤洒下汗水,播种希望。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阳光之下,田野之上,老科协的志愿者正忙着带领当地群众栽植薯苗,这一下勾起了我记忆的闸门。我的老家也是在岗岭地区的一个小村庄。地势比较偏僻,常年缺水,不能种植水稻。小时候家里很穷,勤劳的父母仅靠种几亩土地、养小猪维持家庭开支。遇到上学交学费的时候,不是卖猪、卖粮食,就是借钱。

土地里的粮食一般就是玉米、小麦和红薯,连花生都很少种,因为花生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行,种植浪费土地。其中红薯种植最费人力,秋天收获的红薯选出部分好的要收入地窖保种。春天再从地窖中取出,一排排、一行行整齐摆好,盖上薄膜。等待春天升温,长出薯苗。

那时候没有水泵,浇水都靠肩挑,家乡又严重缺水,河道的水往往要挖下七八米深,我们家的田头又不靠小河,往往要走过很长的陌路,再走下河坡,那水也少得可怜,要用葫芦制成的水瓢一瓢一瓢地把水桶舀满,再用扁担挑起。那时候年龄只有十四五岁,个子不高,桶系的绳子太长,桶就靠了地,桶系的绳子太短,肩上的压力就会剧增。每一次,都要咬紧牙,赤脚站在淤泥里,奋力把水桶提起,身体前倾,一步一步地挪动。就是这样,一路上磕磕碰碰,到了地里,往往只剩下大半桶。而额头上汗珠开始滚动。两趟下来,往往肩膀的皮肤就破了,渗出红色的血水。再加上滴下的汗水,肩膀火辣辣的疼痛。但看到同样忙碌的父母和兄长,只能咬着牙坚持。

种好红薯,就是漫长的等待,等到霜降,天气变冷,小河边已经开始结冰,就是红薯收获的时候。那时候一粒粮食都很珍贵。每家每户都是老小齐上阵,用刀砍掉红薯藤,这藤也不能浪费,是很好的养猪饲料。接着用铁叉挖,我们则小心得捡拾成一堆,等全部挖完,往往月亮已经挂上树梢。

这个时候又饥又饿的自己还不能懈怠。要用柳树条编织的篓子一筐筐的把红薯送到平板车上,再费力地运回家,这个时候,往往是父亲把握着车把,我在旁边拽着绳子,大哥还要在后面推着。夜深星冷,一到家,就躺在山芋堆上,蜷着酸麻的双腿,一动不想动。而父母还要忙碌着做饭、喂猪。

那时候的自己觉得父母是神一样的人物,怎么就不知道累的。现在才知道父母只是把辛劳放在了对孩子的疼爱上。饭往往就地取材,煮些红薯玉米粥,凑合着切几颗腌制的咸菜。饭后我往往就是在煤油灯下做作业,父母还要忙着把红薯切片,运出去在空旷的田野中去晾晒,来源于自然,还要保留自然的味道。

记忆中那时候红薯产量也不高,一般也就3000斤左右。但天天都是吃红薯,一早上上学带着两个煮红薯就跑,中午是红薯饼,晚上又是红薯玉米粥。那时候农家的孩子往往营养不良。晚上往往写着作业,写着写着就睡着了,醒来往往都在蚊帐中。“挥汗只缘仓廪事,折腰皆为子孙忧。”现在回想起来,这些都是父母对孩子一点一点的关爱。

一部分红薯切片做红薯干,一部分要做成山芋粉。先要用机器把红薯带水粉碎,接着用脚在水中搅拌,让淀粉分离,这个时候季节已经很冷,淀粉池里已经有了薄冰,脚一下去就是冷入骨髓。但这时候你需要快速地搅动,让血液快速地流动,就是这样,等到上来,脚也往往麻木,失去知觉,记得每年冬天,脚都会冻得出现一道道的血口。晚上一到被窝,就快速地痒起来,那种又疼又痒的感觉久久挥之不散,成了不可磨灭的回忆。

“现在我们经过品种的改良,种植新技术的推广,现在全县红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万亩,最高亩产达到1万斤,种植机械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亩均带民增收8000元以上。”老科协志愿者在活动现场给我们热情的普及和介绍。是的,正是一辈又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努力,让土地里“刨金”不再是白日做梦,禾黍丰登田间忙,丰收季里赞歌扬。这梦,不仅是广大农民的梦,也是许许多多科技人的梦,更是我们国家强大,一代代国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