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穿越”《瓦尔登湖》
本文字数:1373

□王颖

《瓦尔登湖》(王义国翻译版)是美国作家、哲学家、博物学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散文集,记录了梭罗从1845年到1847年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在此期间,梭罗自己造房子、耕种、捕鱼、打猎来维持基本生活,践行他物质生活要极简、精神世界应丰富的主张,意在唤醒忙碌在功利仕途中的人们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自身修为,不断完善自己。

说实话,我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时,有点像牛吃草的感觉,只是吞到了胃里,理解得囫囵半片,但书里对中国古代圣贤孔孟典籍的引用,引起了我的注意,全书引用不少于8处,用孔孟之道的精髓来佐证思想的书,引起了我再读的兴趣,于是便细细地品嚼起来,进行了再次消化,感觉这本书是名副其实得有嚼头。

梭罗淡泊名利,一直提倡生活极简,他在第一章《节俭》中说:“通过经验发现,有几件工具、一把刀、一把斧头、一把铁锹、一辆手推车等等,就足以生活了……而对于勤奋的人来说,有那些仅次于必需品的灯、文具,以及想阅读的几本书,也就足够了……一个人只有站在安贫乐道的立场上,才能成为一名公正而又有智慧的人生观察者。”“安贫乐道”是梭罗追求的精髓所在。就房子而言,他说:“在我们看来的房屋,主要与冬季或者雨季有关。”房子就是避雨和挡寒的。

这本《瓦尔登湖》不仅呈现出梭罗的极简生活,也让读者随着他的脚步,感受到梭罗的另一种浪漫情怀,他眼中的湖水是美丽变化的,他笔下的《池塘》湖水是有色彩的:“瓦尔登湖有时是蓝色的,有时是绿色的,瓦尔登湖位于大地和天空之间,也就带有了天地二者的颜色……”他在《冬天池塘》中写道:“瓦尔登湖的冰,就像瓦尔登湖的水一样,在近处看,有一种绿的色调,但从远处看,则是一种美丽的蓝色,而且你能轻易把它与河上白色的冰区别开来……”由此可见,梭罗无论是欣赏瓦尔登湖的液态水,还是描写瓦尔登湖的固态冰,都是他笔下特有的、带着色彩变化的。

梭罗除了偶尔去乡村、农场、小镇,其余的时间多是徜徉在山水间、森林中、田野上,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与野兽为邻居;与鸟儿为伴;在寂寞孤独中,阅读、思考、写作;听周围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在夏季豆田里,过着陶渊明一样的“种豆南山下”的生活;在“冬眠”的池塘上,破冰取水,看:“鱼儿那个安静的客厅。”他一年四季地观察瓦尔登湖畔的植物、动物、鸟类等,并且用细腻的语言、形象的修辞、不厌其烦地进行描述,他对所描述的对象,用数行的句子都是常见,这也是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比如,他在《更高的法则》一章里说:“在北美草原上的旅行者,自然是位猎手,在密苏里河和哥伦比亚上游源头的旅行者,自然是一位设陷阱的捕猎者,而在圣玛丽瀑布的旅行者,则自然是一位渔夫。只是一位旅行者的人,只能学到二手的东西,只能不完善地学习,而且只具有可怜的说服力。”他用这样的排比句式,意在强调知识的获得和哲学等思想的萃取都来自于踏实的实践,而不似旅行那样走马观花一样的认知,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留下了很多哲理性的经典句子,也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工业时代后的人类生存状况,梭罗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并提出了他的担忧,他告诫人类,要有极简理念,更不要过度使用自然资源,预言贪婪索取会给人类环境带来污染及灾难……所以,《瓦尔登湖》不仅是讨伐人类“贪婪”的檄文,也是极简生活的指南,同时也是闪烁着自然主义不灭光辉的世界文学名著,更是至今仍然影响着人类精神家园的旷世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