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一个让大家惧怕的疾病。引起肝炎的病因有多种,常见的肝炎为病毒性肝炎,如甲肝、乙肝、丙肝及戊肝,丁型肝炎我国少见。此外,肝炎还可以由药物、环境毒物、酒精、免疫以及脂肪沉积等引起,针对不同病因的肝炎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因型施治 定时复查
去除病因是控制肝炎的关键,病毒性肝炎可根据肝炎的发病缓急、感染肝炎病毒的种类采取措施。
甲型肝炎病程呈自限性,多不需要特殊治疗。成人急性乙型肝炎90%~95%可以自愈。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治疗是关键,中国2019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一线药物为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每日1次,非肝硬化患者亦可以选择聚乙二醇干扰素,肾功能损伤患者选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或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应答不佳或多重耐药者选择联合治疗,治疗过程中每6~12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HBV DNA)、乙肝五项、肝纤维化无创诊断(肝脏硬度)、甲胎蛋白及肝胆脾超声,服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期间应检测肾功能。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期间尚需监测血常规、甲状腺功能及自身抗体等。
随着肥胖、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全球化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成为常见慢性肝炎之一。国际脂肪肝专家组已建议更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常伴发心血管疾病,肝癌风险增加。NASH治疗主要为调整饮食及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和腰围,肥胖成人每日热卡应减少500~1000千卡,中等量有氧运动每周5次,每年体重下降7%~10%可减轻脂肪性肝炎。伴有糖尿病NASH患者可选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亦可考虑利拉鲁肽或卡格列净治疗。血脂异常者可选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可减少心血管事件。每3~6个月测量体重、腰围、血压及肝功、血脂、血糖、尿酸等生化指标及腹部超声检查。
药物性肝损伤近年呈逐年增多趋势,已发现1100多种上市药物可引起肝炎,严重者可致肝衰竭危及生命。一旦诊断,应及时停用可疑药物,转氨酶明显异常者可服用双环醇或甘草酸二胺。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胺转肽酶明显异常者服用熊去氧胆酸250毫克,每日2~3次,严重者需住院综合治疗,必要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或人工肝支持治疗。
酒精性肝炎的治疗,戒酒是关键,加强能量供应及保肝治疗。此外,遗传因素导致的肝炎,如肝豆状核变性,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定时复查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规范治疗 远离“三部曲”
肝炎患者应注意休息,戒烟戒酒,加强营养,清淡饮食,保持好心情,避免滥用药物。甲肝和戊肝为消化道传染,应实行分餐,康复后无传染风险。
乙肝、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男男性行为等传播,应注意防护,共处一室、握手、拥抱不会传染。治疗期间及恢复期均应遵照医嘱定期复查。
无论哪种类型的肝炎,如未能及时有效治疗,均存在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风险,及早规范诊治,可控制肝炎,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疾病得到控制,则可正常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