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每个人都该了解抑郁症
本文字数:1985

尽管抑郁症常常会出现在一些社会新闻中,但仍有很多人觉得它与自己的生活离得很远。那么,抑郁症是否真的比较“小众”呢?

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3.0%~16.9%;大多数国家为8%~12%;亚太地区为1.1%~19.9%;美国2项普查资料显示,抑郁症的年患病率为5.28%~6.60%;终生患病率为13.25%~16.20%。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8%。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约每14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个人是抑郁症患者。之所以我们常常“看不到”他们,也许是他们自己没能及时发现、没有到医院确诊;也许是他们存在“病耻感”,害怕公开病情会带来别人的异样目光;也许是他们不了解这个疾病的危害,还在倔强地自己扛……

如果,更多人了解抑郁症只是精神系统的常见疾病,更多人知道它可防可治,更多人能够平等对待、关心关爱抑郁症患者,我们共同为他们营造更“友好”的生活环境,会有1/14的人因此而受益。所以,每个人都该了解抑郁症。

 

心灵感冒了,还能治吗?

被称为“心灵感冒”的抑郁症能治疗,关键是要治的对。

第一要早治。抑郁症和大部分疾病都一样,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最好是在刚刚出现抑郁情绪的时候,就及时寻求心理干预,从而避免抑郁症。

第二要综合治疗。对于抑郁症,医生治疗不止有抗抑郁药物,还有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危机干预以及精神康复,这五个法宝合在一起组成的综合治疗,目前看来是最理想的。

第三要坚持长期治疗。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抑郁症更是如此。目前抑郁症用药的普遍规律是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最后达到目标剂量维持。治疗阶段则分为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维持期治疗、康复期治疗。因此连续用药治疗时间多要达到两年甚至更长。

第四要形成治疗联盟。相对其他疾病,抑郁症患者需要更多的精神支持。最好由医生、患者、患者家属,尤其是跟患者共同居住的家属或者监护人,这三者形成联盟,形成一致的意见,共同治疗。研究显示,如果治疗联盟是协调、顺畅、一致的,最终疗效可提高30%以上。

最后,需要“划重点”的是,抑郁症尽管治疗过程很漫长,但它并非不治之症。真正达到治愈的患者,完全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而且再次遇到挫折时,经历过低谷的他们有时会比普通人更坚强。

 

关心他,就帮他找回生活动力

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是长期缺乏动力,表现为不愿意执行日常任务,并深深地陷入自己的抑郁情绪。作为精神科医师,面对患者我们首先会通过药物等手段治疗抑郁症疾病本身。与此同时,还会积极建议患者和家属一起,通过多种辅助疗法提升患者的生活动力。

 

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一种自然的方法,可增加体内与改善心境有关的化学物质,从而使抑郁症患者更好地应对抑郁情绪,提升生活动力。

这个锻炼不需要专门寻找完整的时间,患者可以将锻炼任务分解在一天中的各个零碎时间。每日的锻炼内容可以包括:走路10分钟;拉伸运动;听音乐、跳舞10分钟;做5种不同的运动,每种2分钟等等。

通过制定这种现实可行的锻炼目标,可使抑郁症患者更好地完成锻炼任务。若患者希望拓展新的锻炼方式,如参加锻炼课程或体能训练,均有助于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促进人际交流

来自他人的支持能够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并提升生活动力。让抑郁症患者意识到自己有社交圈,意识到有人关心自己,对寻找患者的生活动机有很大帮助。

对抑郁症患者来说,参加大型聚会或其他社会活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应先参加一些小型团体活动,如看电影、喝咖啡、参观博物馆等,这类活动不会让患者产生焦虑和孤立感。

 

远离药物(毒品)、酒精

尽管精神活性药物(毒品)和酒精能够带来短暂的快感,但药物(毒品)或酒精滥用将加重抑郁症状,且会影响抗抑郁药药效,加大治疗难度。

 

帮他睡个好觉

抑郁症患者中,失眠是很常见的。而在治疗中,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又非常重要。当一个人处于抑郁状态时,其能量水平会有所下降。睡眠不足是影响能量水平的一大因素。睡眠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以每晚7~8小时的睡眠为宜。在此,我们提供一些改善睡眠的小窍门。

1. 白天的睡眠时间(午休)不应超过30分钟。不要晚上没睡好,白天来补觉,这样反而会加剧夜间失眠。

2. 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在同一时间入睡,同一时间醒来。

3. 形成规律的睡前习惯(如洗澡、读书)使大脑和身体放松。

4. 利用光线,白天的自然光线能够提高人的警觉性,而晚上的黑暗环境则提醒大脑进入睡眠状态。

 

避免“压力山大”

抑郁症患者通常希望能掌控生活中的所有事务,试图将一切都做到完美,当不能实现这一愿望,就会产生抑郁情绪。减少压力,制定切实的生活期望有助于提升动力,具体方法如下。

1. 练习放松技巧,如听舒缓的音乐、冥想、深呼吸、瑜伽等。

2. 当感到压力很大、出现焦虑情绪时,可以试试从1数到10或20。

3. 出现消极想法时,努力从中找到积极的一面。选择一个积极的“心语”,比如“孩子你是最棒的”,有助于消除消极的想法。

4. 加入社区志愿服务能够让患者感到自己在为这个世界做好事,能够遇到新的朋友,并在工作中发现乐趣。

5. 与亲朋好友交谈,但应避免与充满消极情绪、经常制造压力的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