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秋的随想
本文字数:1356

□ 王东昶

自古以来,赞美春的诗文浩若烟海。而对色彩丰富的秋天,当然也不乏溢美之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又如“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宋·张孝祥《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再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不过,有很多古诗文里带有悲秋的情感,正如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秋词》里写的那样:“自古逢秋悲寂寥”。如,“悲哉,秋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宋玉《九辩》)”又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唐·杜甫《登高》)再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还如,“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宋·欧阳修《秋声赋》)……

是的,很多骚人墨客悲叹秋天的萧条、凄凉、空旷。他们在作品里流露对秋的伤感,无不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或怀才不遇,或离愁别绪……他们把秋景、秋物、秋声、秋色与自己的悲惨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表达自己抑郁哀怨,感伤忧愤。心境的变化,自然触景生情,悲秋之感油然而生。

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宋玉的《九辩》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诗圣杜甫的《登高》是重阳登高抒怀之作,此时,作者寓居长江畔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患有严重肺病,生活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因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人分手,这双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格外难受。离情的悲伤和冷落凄凉的深秋自然融合在一起。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秋声赋》里表现出的寂寥悲伤的感情,是对时局的悲愤,对仕途坎坷的悲叹。

悲秋是古代诗人诉其哀怨伤感的一种特殊方式,他们把秋天视作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秋天来临,而与物互生共发,悲秋的情感自然流露在文人的诗词歌赋里。或是比兴寄托,或是抒泄其怀,或是览史兴亡的感叹,之中寓其身世之悲和失意之痛。

但唐代诗豪刘禹锡对秋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他用“我言秋日胜春朝”的鲜明态度表达了对秋的赞美之情,彰显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宋代诗词大家苏轼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名句,同样体现出对秋的喜爱。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伟人毛泽东的咏秋之作《采桑子·重阳》,更是对秋的礼赞!

现代散文家俊青的《秋色赋》同样是对秋天大加赞美:“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的色彩!”“啊,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作者直抒胸臆,充分表达对秋天的酷爱之情!

《秋色赋》与《秋声赋》只一字只差,表达的心志却大相径庭。说到底,社会背景不同。难怪俊青说,如果欧阳修生活在现代社会绝对不会把秋描写得那么肃杀惨淡。

我欣赏秋声秋色,我钟情于秋的美妙!

是的,秋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蓝天白云,秋高气爽;枫叶丹红,银杏鎏金;沙鸥翔集,雁阵南飞,万里江山入画图。

秋是收获希望的季节。大豆风中响铃;稻穗垂头弯腰;玉米露齿含笑;高粱涨红脸庞;葡萄珍珠串串;柿树挂满“灯笼”……好一派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象。

秋天,如此诗情画意,叫我如何不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