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吴晨光 曲春兰)日前,在杨集镇孙跳村豆丹养殖基地,养殖户正在养殖大棚里将一个个小纸袋挂在大豆叶上。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恒亮介绍,这是养殖户在放养豆丹卵,小纸袋装的就是豆丹的卵,一般四五天豆丹幼苗便会孵化出袋,爬上豆叶,开始生长发育。据了解,孙跳村今年的豆丹养殖面积达1000亩。
“灌云豆丹”是我县标志性产业,一年四季皆有豆丹上市,年产值达30亿元。去年以来,我县积极实施“灌云豆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着力提升生产能力、标准化程度和品牌效应,推动“灌云豆丹”产业提档升级。
“为进一步提升豆丹生产能力、标准化程度和品牌效应,去年我们围绕豆丹产业的发展,通过选育优良品种、开展标准化大豆种植、标准化豆丹养殖、销售全产业链条的‘灌云豆丹’现代化示范基地,直接带动农户每亩增收近3000元。”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县依托杨集豆丹养殖协会,建设600亩核心养殖基地,以高产豆丹品种养殖为重点,引进选育新品种20多个,筛选出适宜我县养殖的品种,并全面推行《灌云豆丹生产养殖规程》,辐射带动3万亩“灌云豆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区综合生产能力和标准化生产水平的全面提档升级,全县豆丹养殖亩产突破80公斤。
产品质量是产业生存的基础,为了控制和保持“灌云豆丹”品质,我县组织相关专家制定豆丹质量控制体系,并对豆丹养殖户开展生产技术培训,通过发放简明技术规程、发放明白纸、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积极引导各豆丹生产主体都能做到按标生产,对豆丹产品、生产环境、产品安全性、特色品质等进行检测,推动身份标识化和全程数字化。还积极推广使用包装标签,通过建立产品管理制度、产品名录、生产档案、追溯平台等,确保“灌云豆丹”产品可溯源,提升“灌云豆丹”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
作为全国最大的豆丹集散地和反季节豆丹养殖基地,近年来,我县连续举办了多届豆丹美食文化节,组织参加农博会、绿展会、农洽会等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展销活动。同时在地标保护工程支持下,建立了产品展示和实体营销店,目前正在推进编写“灌云豆丹”书籍、建立公众号、抖音号平台,这些工程的进行,将极大提升“灌云豆丹”品牌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为了确保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相关部门还邀请了豆丹领域、食品加工领域、绿色优质农产品领域等相关专家,对工程建设目标、建设内容、时间安排、资金使用等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确保让“灌云豆丹”更好彰显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