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基层高血压管理宣传要点
本文字数:2165

一、高血压诊断标准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提倡使用上臂式全自动电子血压计进行有规律的家庭血压测量。家庭血压测量值判断标准不同于诊室血压,家庭血压读数≥135/85mmHg被认定为高血压。

二、高血压的流行与危害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目前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7亿。高血压是心脏病、脑卒中、肾病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我国因心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占国民总死亡的40%以上,约70%的脑卒中死亡和约50%心肌梗死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三、定期测量血压

1.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监测血压,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关注血压变化。

2.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吸烟、长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不足等高血压高危人群和血压为正常高值者(120~139/80~89mmHg),经常测量血压。

3.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量血压。

4.积极提倡高血压患者在家庭开展自测血压和自我管理,血压达标且稳定者,每周自测血压1次;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者,应增加自测血压的次数。

5.推荐使用经过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全自动电子血压计。

四、高血压的预防

1.坚持运动:经常性的身体活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如健走、游泳、太极拳、家务劳动等,活动量一般应达到中等强度。

2.限制食盐摄入:高盐饮食显著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3.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限量使用烹调油,多吃蔬菜和水果。

4.少吃快餐:尽量在家中就餐,可利于控制脂肪、盐和糖的摄入量。

5.戒烟:吸烟有害健康,吸烟者应尽早戒烟。

五、高血压的治疗

1.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和规律服用降压药,降压治疗要达标。

2.降压治疗的血压目标: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应降至130/80mmHg以下;80岁以上患者降至150/90mmHg以下。冠心病患者的舒张压低至60mmHg者应谨慎降压。

3.大部分高血压属于原发性高血压,一般不能根治,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不盲目相信非法广告或伪科学宣传,不能用保健品、保健理疗或食疗替代降压药治疗。

4.大多数高血压是可以控制的,控制不佳者应及时就医。

六、高血压管理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规范治疗及随访管理。国家已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我健康管理,认真遵医嘱服药,经常测量血压和复诊,降低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风险。

(一)管理对象

年龄 ≥ 18 岁的成年高血压患者。

(二)诊疗关键点

1. 血压测量三要点:设备精准(较 2017 年新增)、安静放松、位置规范。

2. 诊断要点:诊室血压为主,140/90 mmHg 为界,非同日 3 次超标确诊。

3. 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戒酒心态平。

4. 治疗「三原则」:达标、平稳、综合管理。

5. 基层高血压转诊五类人群:起病急、症状重、疑继发、难控制、孕产妇(较 2017 年新增)。

(三)血压测量

除注意测量方式、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外,主要强调 2 点:

1. 首诊测量双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读数较高的一侧。若双侧测量值差异超过 20 mmHg,应转诊除外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可能。?

2. 每次门诊测量两次,间隔 1~2 分钟,取两次的平均值记录;如果两次差异 > 10 mmHg,则测量第 3 次,取后两次的平均值记录;随访期间如果首次测量 < 140/90 mmHg,则不需要额外测量(较 2017 年细化)。

(四)诊断标准(较 2017 年无明显变化)

(五)治疗三原则

1)降压达标:不论采用何种治疗,将血压控制在目标值以下是根本。

2)平稳降压:告知患者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保持血压长期平稳至关重要。长效制剂有利于每日血压的平稳控制,对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有益,推荐使用。

3)综合干预管理:选择降压药物时应综合考虑其伴随合并症情况;对于已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及具有某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考虑给予抗血小板及降脂治疗,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再发及死亡风险。

1. 生活方式干预

对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应立即启动并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强调戒烟、戒酒对降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的重要性。并建议重视患者精神心理问题。

2. 药物治疗

(1)启动药物治疗时机(较 2017 年无明显变化)

所有高血压患者一旦诊断,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立即启动药物治疗。

仅收缩压 < 160 mmHg 且舒张压 < 100 mmHg 且未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肾脏疾病或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医生也可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暂缓给药,采用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最多 3 个月,若仍未达标,再启动药物治疗。

(2)降压药物选择(较 2017 年无明显变化)

尽量选用证据明确、可改善预后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即 ACEI、ARB、β 受体阻滞剂、CCB 和利尿剂。为便于记忆,下文根据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分别以 A、A、B、C、D 简称。

(3)用药注意事项

每次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后建议观察 2~4 周,评价药物治疗的有效性,避免频繁更换药物,除非出现不良反应等不耐受或需紧急处理的情况。

不宜联合应用 ACEI 与 ARB(较 2017 年强调)。

(六)紧急处理(较 2017 年略有改变)

1. 血压 ≥ 180/110 mmHg,不伴心、脑、肾急性并发症的临床症状:

(1)口服短效降压药物,如卡托普利 12.5~25 mg,或酒石酸美托洛尔 25 mg 口服,1 小时后可重复给药,门诊观察,直至降到 180/110 mmHg 以下;

(2)经上述处理,血压仍 ≥ 180/110 mmHg,或症状明显,建议转诊;

(3)24~48 小时将血压降至 160/100 mmHg 以下,之后调整长期治疗方案;

(4)注意:不建议舌下含服硝苯地平快速降压。

2. 血压 ≥ 180/110 mmHg,伴有心、脑、肾急性并发症的临床症状:

(1)立即转诊;

(2)等待转诊过程中,可参照《手册》做简单处理。

心、脑、肾急性并发症:包括高血压脑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