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孙良浩的革命征程
王朝阳 搜集整理
本文字数:2409

在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自卫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灌云县40万民众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跟国内外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最终赢得了革命胜利,涌现出了许多英雄楷模,其中有不少人成为我党、政、军的中高级干部,孙良浩便是其中一位。

孙良浩1914年出生在原灌云县第三区张店附近上马台的一个农民家庭,现属灌南县张店镇。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第三区热血青年自发串联,农历腊月初九,在张湾的张家祠堂里成立“腊九社”,旨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发展社员,扩大影响。孙良浩就是其中一位。

1938年,原国民党第三区区长、连云汽车运输公司经理孙笃生在家乡成立抗日基干队,自称孙氏大队长。孙良浩是抗日基干队队员,在大前庄进行军事训练。

1939年1月,中共苏皖特委代理书记、组织部长李浩然委派余耀海、孙朝旭两名党员干部,到东、灌、沭三县开展活动,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3月,孙良浩被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员。同年,灌云县沦陷。

1939年4月10日,孙良浩被编入第三团第二营第一连第一排,并担任排长。同年11月,参加县委工作,担任军事部长职务。

1940年8月18日,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一大队与淮河大队汇合,攻占沭阳县境的杨口和高沟镇。孙良浩按灌云县委的指示,前往杨口跟主力部队联络。第一大队大队长胡炳云、政委田维杨将全县各区乡基干队、民兵集中起来,成立灌云县抗日游击大队,委任徐潜泰为大队长,孙良浩为政委,张紫扬为副大队长,配合第一大队对敌作战,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同年8月28日,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汤圩宣布成立。

为了适应急剧的形势发展,也为了提高部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吴书、孙良浩带领部队到东坎进行整顿和开展军事训练。训练结束后,灌云县大队跟原滨海大队合并,仍称滨海大队,主要活动于灌云县第五区(响水口一带)和涟水县第五区境。滨海大队属于中共灌云县委领导,孙良浩担任副大队长。

1942年11月,日伪军向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纵深地带发动大扫荡、大蚕食、大伪化,淮海区党委和淮海军区于是年底决定建立4个中心县委,统一领导本地区各项工作。与此同时,成立4个支队,每个支队下辖3个团,滨海大队被编入第一支队第二团。当时,孙良浩奉命在东灌沭边区中学学习文化知识。

1943年6月,第一中心县委为加强灌东工委的领导力量,委派孙良浩到灌东地区工作,担任灌东工委书记兼第二营教导员。灌东地理位置重要,人口有8、9万,有3个联防区和区中队,周围经常有上万名敌人防守着。以孙良浩为首的灌东工委和第二营,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采取各种措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跟日伪军周旋和斗争。

1944年11月,伪酋孙良诚带领第四、第五两个军共16000多人从河南和山东出发,分两路东进后南下。其中一路从新浦火车站下车,驻扎到南城、板浦、大伊山、张店一线,军部设在大伊山。伪和平军第七十一旅旅长徐继泰认为机会到来,指挥部队向灌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发起扫荡。孙良浩立即组织和指挥军民奋起还击,但因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日趋力不能支。在谢三庄激战时,孙良浩召开工委扩大会议,主要讨论突围转移问题,后率领灌东的党员、干部、民兵、群众骨干分子顺利地转移至盐阜区涟东县境,长达103天。

1945年3月,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洪学智带领部队护送灌东突围人员打回灌东,仅用3天时间,就恢复了灌东地区的张湾、陈集、王集3个联防区的党政组织。不久,孙良浩奉第一中心县委的指示,宣布3个联防区改为张湾区、陈集区、王集区,各区委书记加入灌东领导班子。尔后,灌东工委宣传、发动、组织军民进行反攻,拆除敌人封锁线,拔除敌人据点,将敌人压缩到狭窄地带或龟缩于碉堡内,不敢轻易出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广大军民沉浸在喜悦和幸福之中。

同年10月10日,中共灌云县委和灌云县政府,同灌东工委与灌东办事处在杨集南街对应合并,仍称灌云县委和灌云县政府,孙良浩办理了灌东移交手续后,不再参加灌云县委工作,专任灌云县警卫团团长。1945年11月,淮海军分区决定再建地方部队,把各县警卫团集中编成淮海独立旅第一、二、三团,灌云、泗沭、潼阳、涟水警卫团合编为淮海独立旅第二团。该团初成立时,由孙良浩担任团长兼政委、陈玉才担任副团长,李东海担任参谋长,不久,由陈玉才担任团长,孙良浩改任团政委。

1946年6月21日,为防止新浦、海州国民党部队违约大举进犯,军分区将主力第一、二团由宿迁县境的皂河调回东线,一团驻扎大伊山以北的大柴市、枯沟河一线,二团驻扎大伊山。9月16日,第一团突袭包围同兴,第二团攻打蛤蟆山据点,并阻击板浦援敌。

1946年底,在灌云坚持原地斗争的武装有两支,一支是孙良浩所带领的独立旅第二团第二营;第二支是灌云县大队。第二营当时主要任务是配合县大队进行敌后游击斗争,主要在田楼、莽牛区境活动。

1948年,孙良浩担任华中第十二纵队第三十五旅一O四团政委。同年6月20日至 23日,他率领一O四团参与了解放东海上坊、灌云新坝、龙苴、董集等据点的战斗,获大捷。至此,陇海铁路东段、沭新公路以东、通榆公路以西,南北70余里的广大农村宣告解放。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统一编序,孙良浩所在部队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军八十八师,他担任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此后,他还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战役。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第三十军第八十八师被抽出编进第二十六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孙良浩当时担任第八十八师政治部主任职务。因为历史的诸种原因,第八十八师在第一、二次战役中让被包围着敌官兵逃走了,第八十八师被吊销番号,孙良浩被调到第七十七师工作,仍担任政治部主任。尔后,他奉命担任中朝联合游击支队政委。

1953年,孙良浩奉命返回祖国后不久,响应党的号召转移到地方工作。起初担任中共上海华东建工部第五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尔后担任上海市建筑工程局党委书记、物资局党委书记、宝山钢铁建设指挥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等职。离休后,他热衷于地方党史工作,曾多次到灌云和灌南调查,撰写回忆文章,颇有历史价值。1984年间,他担任灌云和灌南两县地方党史研究顾问委员会副组长,推动了地方党史向纵深发展。

1994年10月27日,孙良浩在上海市逝世。